hotline
400-9904-119全国400客服热线:
俄乌冲突已确定进入第1195天,关于6月1日俄罗斯空天军多个远程航空兵基地遭到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一事,最近有了一些新的解读。自6月2日起,网络上出现了一些针对事件的解释,声称俄罗斯将这些珍贵的战略轰炸机——图-95MS和图-22M3停放在露天的原因,竟然与美俄之间的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(New-START)有关。
有言论指出,根据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的规定,美俄之间的战略轰炸机都需要露天存放,这样两国才能借助卫星和航空侦察等方式,互相进行核查。乌克兰正是瞅准了这一点,成功发动了对俄远程航空兵基地的袭击。
然而,这一细节的说法很快引发了质疑。有人专门向专家求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,许多人都感到困惑。若真如所说,按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,美俄的战略轰炸机必须露天存放,那么美国位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的第509联队部署的B-2隐形轰炸机又该如何解释?这些B-2轰炸机并未户外停放,而是妥善保存在机库中,以避免隐身涂层遭到阳光的损坏。
甚至在几个月前,B-2轰炸机还曾进行过一次跨洲部署,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飞往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,并且当地还专门为其搭建了充气式机库,以保护轰炸机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。因此,关于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要求战略轰炸机露天停放的说法显然不成立。
那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到底是如何规定的呢?该条约的文本内容是公开的,而且规定了双方对战略武器的数量限制,例如美国最多只能部署1550枚战略核武器。美国的陆基民兵-3洲际弹道导弹只能携带单弹头,战略导弹核潜艇上的三叉戟II-D5导弹中,只有一半左右携带3个W88核弹头,这些规定都源自于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。
而对于战略轰炸机,条约中并未要求必须将它们露天存放,条约的附件内容也没明确这一规定。实际上,条约只要求双方提交战略轰炸机所在机场的坐标、设施情况及部署核武器的数量等数据。此外,为了确认和保证双方遵守条约,设有每年若干次的临时检查机制,以避免对方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,秘密改变核武器的存储状态或重新部署战略轰炸机。基于这一点,显然并不存在所谓“战略轰炸机必须露天存放”的规定。
再进一步说,美俄双方互相提供有关战略轰炸机部署的情报,虽然有可能帮助乌克兰组织对这些机场的无人机袭击,但这并不是乌克兰实施袭击的必需条件。如今,地理情报信息的获取门槛已大幅度的降低,西方的一些商业卫星企业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,乌克兰通过这一些渠道完全能获取实时情报,进而精准打击目标。
因此,关于“美俄战略轰炸机必须露天存放”的说法,大伊万认为是将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与《中导条约》(INF)混淆了。在《中导条约》中,双方确实有过类似的规定,要求销毁的中程弹道导弹要按照特定方式露天摆放,以便对方的侦察卫星进行核查。然而,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中并没有类似要求,尤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,双方对延续这一条约的兴趣已经大幅下降。
那么,为什么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仍然停放在露天呢?这与多种因素相关。首先,俄罗斯西部军区的机场设施建设本就相对薄弱。冷战时期,苏联的前线战略重地多位于东德和波兰,而这一些地方的机场设施相对完备。但俄罗斯和乌克兰本土在冷战时是二线区域,机场设施并未做强固化建设,许多机场只有简单的停机坪,缺乏必要的机库和防护设施。随着冲突的爆发,这些机场的设施显得更为脆弱。
其次,俄罗斯空天军的资源有限,无法建设足够的机库。坚固的机库需要大量资产金额的投入,包括厚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、防爆门、空调、灭火设备等,这些都需要高昂的成本。特别是对于战略轰炸机来说,它们的庞大体积要求机库一定要有更大的跨度,建设这样的机库需要极高的预算。因此,尽管俄罗斯的空天军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,但由于资金问题,建设机库一直未能实现。
此外,某些机场的基础设施本就不堪重负。例如,伊尔库茨克机场曾是冷战时期的三线机场,设施简陋,绝对没适合存放战略轰炸机的机库。摩尔曼斯克机场则属于新建的远程航空兵基地,其设施显然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机部署。这些机场的防护能力原本就有限,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更是捉襟见肘,成为了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的“软肋”。
因此,俄罗斯空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停放在露天,其实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对于此次袭击的后果,各方关注的焦点是这些轰炸机的损失,尤其是其中的战略核轰炸机。损失虽然并不致命,但它突显了乌克兰利用低成本手段削弱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可能性,这样的形式的效果令人震惊。
事实上,乌克兰的这一袭击,展示了通过普通的常规手段,借助特种破袭方式,有效削弱对方的战略核武器。这种低成本、高效的打击方式,将对其他大国产生深远影响。如果其他几个国家采用类似手段,袭击美军的战略导弹基地或核潜艇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乌克兰的行动,已经让全球战略格局面临新的挑战。